全球城市排水系统TOP10!!!
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说过,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。要检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,一场暴雨就已经够了。然而,可是在暴雨面前,很多大城市、特大城市鲜有做作到从容以对的。在国外,为防范城市内涝,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,伦敦和巴黎的下水道系统,都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,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排涝功能,巴黎的排水系统甚至成了参观景点,而建成于2006年的东京地下排水系统,更堪称牢固、先进,护卫着东京免遭内涝灾害。
▶英国伦敦下水道:切断霍乱源头
▶法国巴黎:欢迎参观
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,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,每年客流量超过10万人。下水道四壁整洁而宽敞,没有想象中的污秽与腥臭。这样的市政工程,虽然初期投资巨大,后期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百年工程,惠及今日。在多雨季节,巴黎人畅行无阻,地铁通道上不会挂“瀑布”,车子也不会变成“潜水艇”。
巴黎的下水道是承载着文化的。《剧院魅影》中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在下水道里吟唱着对克里斯蒂的思慕;《悲惨世界》的主人公冉·阿让利用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,避开警察的追捕,救出了进步青年马利尤斯。法国文豪雨果说,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。
▶意大利罗马:2500年后仍在使用
美国电影《罗马假日》中有这么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:穷记者乔·布莱德里把手伸进石头人的嘴巴中,悄悄地把胳膊抽出衣袖,再拔出袖子,装作手已被“吃掉”。他用这个小小的伎俩,打动了安妮公主(奥黛丽·赫本饰演)的芳心。这个石头大嘴叫“真言之口”,人们习惯叫它“测谎石”,传说是一位罗马君主为了检验大臣是否忠诚而造的。其实,这个所谓的“测谎石”,正是古罗马时代下水道的一个出水口。
▶德国慕尼黑:80%路面能够透水
德国城市80%路面能够透水。不同的区域会铺不同的透水路面。人行道、步行街、自行车道、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,这种砖本身可透水,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。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,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,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,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,从而使地面的40%具有绿化功能。考虑到居民区、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,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,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;居民区、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由于路面使用率高,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。此外,还在道路边修建了引流暴雨的排沟壑,直接连通市政排水管道。
而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在青岛铺设的地下管网,至1905年,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,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。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带有反水阀,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,而不会进入管道,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堵塞越少,排水井冒溢就越少脏物也便于清理。
▶澳大利亚悉尼:需要预约的风景
▶荷兰:水广场
在鹿特丹市中心,“水广场”顺地势而建,由形状、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,水池间有渠相连。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,人们可以在广场上尽情地踢球、溜冰;而当暴雨来临时,“水广场”则可瞬间变身,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系统。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,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。所有的水池就像一张循环往复的网,雨量大时,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;雨量小时,水又回流入大水池。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,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。
同时,为了从源头上对降雨进行分流和吸收,该城铺设了透水性能好的砖块,并根据一定坡度向周围绿地透水。实施多年的屋顶绿化方案更让屋顶发挥了吸水海绵的作用,减缓了雨水进入地表的速度。
▶新加坡:建楼前先规划排水系统
行走在新加坡的人行道上,会发现有很多沟盖盖,这些都是用来排水的。这些大大小小的明渠、沟壑星罗棋布,形成了城市排水、蓄水的网络,将雨水分别排入新加坡的17个大蓄水池,成为新加坡水资源的源头。这样的排水渠遍布新加坡,足以应付正常雨量下的排水问题。
作为一个处于热带雨林带且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的城市,新加坡好像没有发生过大路被雨水冲毁的事例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因为新加坡绝大多数公路的旁边都会有一条很大的排水沟;新加坡绝大多数的房前屋后的排水渠都修得很好,这些水渠和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,保证了雨水能及时地排出去。
▶美国芝加哥:世界上最大的排水和污水处理工程
同时,美国鼓励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,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。芝加哥地区城市合流制改造和内涝灾害控制工程是世界上最早、最成功的采用地下深隧技术的范例。
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,芝加哥市将原来流向密西根湖的排水管网改变排水方向,建设由东向西排向河流的人工水道,建设合流制污水处理厂解决河流的水体污染问题。
芝加哥花了几十年时间、投资300亿美元建设的深隧工程,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水和污水处理工程。该工程项目是分期建设实施的,第一期项目从1975年开始投入建设,2006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,绵延109.4英里的深层、大直径的岩石隧道,可以提供23亿加仑(8700万立方米)的容积;第二期项目主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,同时兼顾面源污染,主要项目是建设3个地面大水库。
▶奥地利维也纳:让排水管网“智能化”
出于历史原因,除个别新建城区外,维也纳的排水管网一直是合流网,即雨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同一管网。管网的设计容量包括生活污水和雨水两部分。生活污水的流量设计标准是人均每天150升;雨水排放的流量设计标准是取近100年里降雨量最大的5年、降雨最强的15分钟为参数,最低设计流量为日常流量的4倍。近十多年来,维也纳采取了三项措施,向现有管网要流量。首先是对排水管网进行智能化改造。维也纳有2400公里排水管网。其次,新建应急储备池来扩大管网排放能力。另外,增加城市绿地和街头、房顶的植物,减少水泥、沥青的封堵面积。
▶日本东京:五至十年一遇
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: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,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,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;其余地域的雨水,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,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。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,便于维修人员迅速定位。
东京圈外围排水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组成,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(约22层楼)、32米宽,在地下50米深处,由6.3公里长的隧道串接而成,除此之外,还有一座巨型调压水槽:25.4米高(约八层楼)、177米长、78米宽,内有59支混凝土支柱,总贮水量为670,000立方米,以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达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。
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,东京下水道局从污水排放阶段就开始介入。他们规定,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,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。并且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,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。利用统计结果,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。
▶马来西亚吉隆坡:SMART Tunne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