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舟山,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群岛,樱花缀满街巷,渔港的桅杆在晨曦中轻轻摇晃。在这座被春意浸染的千岛之城,有一群人与春潮竞速——他们就是舟山水司的一线水务工作者。
从凌晨泵房的轰鸣到深夜巷道的脚步,从指尖滑过的清冽水流到用户舒展的笑颜,他们用专业与温度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守护着城市跳动的“水脉搏”。自本期公众号起,我们将陆续带来“春天的旋律”系列专题。这个春天,让我们以微视角走近那些习以为常的“水流声”,聆听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乐章。
当你在暴雨后拧开水龙头,当你在除夕夜端起热汤,可曾想过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,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坚守?今天,让我们走近三位舟山供水人,触摸那些在暗处发光的温暖故事。
听音杆触地的一瞬,林旺珠的耳朵像猫科动物般竖起。在沈家门老城交错的巷弄里,他正进行着现代版“伏地听音”——将听漏仪贴在青石板上,捕捉地下水管最细微的“心跳杂音”。
“找到了!同济路10号门前三米,铸铁管有漏点。”掀开窨井盖的手掌布满老茧,却稳稳托起25斤重的井盖。为验证判断,这个年近半百的汉子蜷缩在狭小井口,像做精密手术般用听诊器反复比对。“早发现一毫米裂痕,就能避免整片街区‘心肌梗塞’。”他的工具包里永远备着薄荷糖,“深夜含一颗,耳朵能清醒得像雷达。”
技术赋能:管网分区计量+人工复检双保险,漏点定位精度达±0.5米。2024年共“听”出漏水点2398个,减少水资源浪费相当于600个奥运会标准泳池。
凌晨4:00,临城水厂警报骤响。监控屏幕上,原水浊度曲线如同脱缰野马般飙升。“连日暴雨导致原水泥沙量激增!”郭方雁抓起对讲机冲进雨幕。安全帽被雨点砸得噼啪作响,她的眼镜片上蒙着水雾,却精准锁定2号沉淀池——这里正翻涌着浑浊的原水。
“启动三级应急预案!小陈去调整药剂参数,老张快速启动滤池反冲洗!”平日里亲切的方雁姐此时穿透雨声发出果决的指令。与此同时,她早已带着便携式浊度仪赶到滤池边……忙碌过后回到监控室,她才发现工作服已结出盐霜。从始至终,中控室显示的出厂水浊度都牢牢定格在0.08NTU(国家标准为1NTU)。“儿子总说我像块守着仪表的木头。”摩挲着胸前的司徽,这位21年工龄的舟山供水人笑得腼腆。
硬核数据:全年分析水样2920份,相当于每天检测8杯“城市血液”,关键指标合格率连续21年100%。
隆冬深夜,城市笼罩在寒潮预警中。“师傅,我家水管冻炸了...”73岁独居老人赵爷爷的哭腔让王海波心脏揪紧。踩着冰甲冲到老小区时,他的安全帽已覆上薄冰,却率先扑向爆裂的单元阀:“入户管道结冰堵住了,爷爷别怕!”
吹风机的暖风和露天楼道的寒风交织中,王海波用牙咬住手电筒照射管壁。烘烤融化的冰水浸透了他的工裤,却在加热水管时结成冰壳。当水流声终于从管道深处传来时,老人捧出的姜汤,暖化了他冻在扳手上的手套。“这是抗寒专线电话,随时找供水铁军!”干练的背影又没入风雪,身后是重新亮起的万家灯火。
服务密码:组建承诺服务“快反部队”—— 城区30分钟服务及时率80%,20分钟服务及时率60%。
美丽的岛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生命体,而舟山供水人正是默默滋养它的“毛细血管”。当遍布岛城的供水管网在地下静静奔流,当12万吨净水厂彻夜运转,这些平凡微光始终在守护着人间烟火。下次接一杯清水时,愿你记得这些看不见的温暖。